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7/11/19
星光大道上的修羅場【郭任峰】

中視《超級星光大道》或許是近幾年來最成功最好看的綜藝節目,一年多來的收視率肯定加上甫出爐的金鐘獎兩大獎項的錦上添花,在在證明它在今日媒體與流行文化的指標地位。但我覺得它的獨到之處在於,它同時是老少咸宜的娛樂表演,也是最殘酷也最具有多重恫赫效果的電視節目之一。乍看之下,《超級星光大道》非常具有積極進取的正面意義;它鼓勵年輕人勇於自我表現,讓娛樂事業變成親近社會的大眾活動,還是參賽者競逐歌星夢的擂台。一整年的比賽裡,從主持人、評審到參賽者本身,總是提醒觀眾這個舞台與熱愛音樂有多麼密不可分的關係,而音樂事業的原動力又是如何地依賴對歌唱的深厚感情。……
  而評審與主持人對演唱標準的高度要求透過電視傳送到觀眾面前,同時也是對消費大眾的一次示威。自從KTV成為國民娛樂活動後,進了包廂人人都能是歌手,歌唱活動在降低了表演門檻的同時也在消費者心目中無形降低了難度與高度。於是我們在批評偶像歌手時就比較理直氣壯了,畢竟如果妳我都能在KTV引吭高歌,偶像有的不過就是臉蛋罷了?一片歌手單元裡,形象甜美的前偶像歌手得在舞台上被所有人消遣之餘還要自我解嘲,就是一個標準的示範。這裡專業音樂人透過《超級星光大道》要給你我的一個下馬威,就是再度拉開專業歌手與我們這些以業餘唱匠自詡的消費大眾的距離。這個教訓無非是:這舞台可不是人人上得來的,你以為在錢櫃跟朋友飆歌就能當歌星了嗎?你還早得很!
  但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成功,並不在於因為它滿足觀眾旁觀他人被批評落淚的快感,而是它以最有效率方式滿足最多數人利益。我們看到國內娛樂工業的全新體現,市場運作的又一升級版。它在每周五向全國展示音樂工業如何打造產品與夢想,並以近乎公開審判方式把這過程變成娛樂活動。它在一年時間裡為唱片製作公司挑揀出合格歌手,為經紀公司訓練出八面玲瓏的表演人才,為媒體製造無數可供捕風捉影的八卦,而電視機前的消費者看著評審指點參賽者,也能在一旁說長道短,參與感十足。《超級星光大道》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市場精神,把音樂產業多面的商業價值剝削到極點。《超級星光大道》為年輕歌手彼此廝殺的修羅道裹上熱愛音樂的糖衣,同時卻又把糖衣的製作過程攤開來變成一種消費,從而生產出一個又一個的幻夢,讓年輕人一個又一個地吃下去。
  這應該就是這個節目如此迷人又弔詭的奧秘:看著這些年輕人在選秀路上匍匐前進,前仆後繼地成為收視率的祭品之後,我們還願意相信歌星夢。《超級星光大道》之引人入勝,或許正像飲足鮮血而盛開的櫻花,因那抹淡紅使人痴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