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組二:中國時報 A22/時論廣場 2009/06/18 國共論壇:廢掉它或徹底改變它【王健壯】



  馬英九接黨主席後,國共論壇該存該廢?他的答覆是「繼續下去」。
  繼續下去的意思就是:未來兩岸談判,國共論壇仍將扮演「形為二軌,實為一軌」的角色,仍將當個不受民主程序規範的「潛主角」。
  國共論壇是兩岸歷史偶發的階段性產物(11),也是兩黨對立半世紀後,「重建黨誼」的一個象徵性產物。當初設立時,國民黨仍是在野黨,手中並無公權力,兩黨在論壇中不管怎麼放言高論,都是兩黨家務事,即使涉及政策,也祇是兩黨的主觀期待,對政府政策並無規範功能(12)。
  但國民黨現在是執政黨,即使不兼政府公職的吳伯雄續任黨主席,馬政府都應以「階段性任務完成」的理由,來處理國共論壇的角色定位;更何況,馬英九比吳伯雄還多了一個總統身分,如果國共論壇存而不廢,未來兩岸談判的決策機制,勢必將愈趨私密化、兩黨化,有違民主政治透明化與責任政治的基本原則(13)。
  有人認為,兩岸溝通管道本來就不多,類似國共論壇這樣的橋梁媒介,應該多多益善,馬英九就持這種看法。但他們忘了,國共論壇的性質不同於其他民間論壇(14),其他民間論壇可以多到遍地開花也無妨,但國共論壇一「壇」獨大四年後,現在已到了不是廢掉,就是徹底轉型的時候。

  理由是什麼?其一,連戰帶頭的國共論壇,或許還可以用政黨交流來定位,但去年吳伯雄率隊召開的國共論壇,已有多位政府高層官員上桌談判,也因此讓國共平台首次具備了「準官方」的色彩。
  其二,國共平台既然已有「準官方」色彩,也確實扮演了兩岸兩會的前期談判角色,也就是說,在兩岸事務決策機制中,國共平台已變成了「體制內的角色」;但對這麼重要的一個體制內角色,立法院卻完全沒有監督權力,顯然不符責任政治的要求(15)。
  其三,中國政府的決策程序,到現在仍不是民主治理的模式,就像馬英九所說:「大陸仍是一黨領政,國共論壇的承諾對他們可能有拘束力」。但台灣有台灣的民主程序,如果為了遷就配合中國的決策模式而便宜行事,讓國共平台脫離於台灣的民主程序之外,這不但是自棄台灣民主價值於不顧,顯然也有違馬英九一向堅持的法治主義原則(16)。
  其四,台灣目前的兩岸事務決策,完全操諸府院少數決策者手中,陸委會與海基會事實上僅具有決策程序的形式性功能;如果準官方色彩的國共論壇仍然繼續扮演「政黨先行」的角色,海、陸兩會的功能地位,可預見將更趨虛位化、邊緣化(17)。
  其五,兩岸現階段雖然刻意迴避以國家協商的模式來處理兩岸談判,但兩岸政策既是馬政府的上位政策,又攸關台灣未來如此重大,談判的決策權當然不該長期被國共兩黨所壟斷。馬英九如果真想讓兩岸政策變成台灣未來的「正面因素」,他即刻該做的,應該是重建一套決策機制,把立法院與反對黨納入,讓這兩個本來就是體制內的角色,能真正發揮監督功能(18)。
  其六,台灣每次參加國共論壇的人,除了國民黨高幹外,就是財團企業老闆,這些大老闆藉國共平台之便,跟對岸高官建立溝通管道,中國政府也透過這樣的管道,不時以示惠的方式拉攏他們;但這種互動是否有不為外人所知的密室交易存在?財團企業老闆是否會在馬政府的兩岸決策機制中,變成企業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的壓力團體?(19)馬英九都必須加以正視處理,不能任其伴隨國共論壇,寖假而成為影響台灣的潛在負面因素。
  馬英九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兩岸這一年,把緊張與對立化解了」,這是事實;但台灣內部,尤其朝野間,這一年來卻因為兩岸政策增加了緊張與對立,也是事實;馬英九不能祇承認此事實,而否認彼事實,尤其更不能以「反對黨不管做什麼都反對」的理由,來簡化甚至醜化許多人對他兩岸政策的疑慮。
  消除疑慮有很多方法,馬英九既是總統又將兼執政黨主席,可為能為之事甚多,但他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處理國共論壇的問題(20);這件事不做,其他都是空談。
  (作者為中國時報前社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i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